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转型跨越,挺进“全省经济十强”

    信息发布者:小云8227
    2017-01-04 17:32:58   转载

      (常宁全景图)

      红网常宁市分站1月3日讯(方富贵 郭华)水口山经开区成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常宁市成功跻身全省第二批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荣获国家油茶生物产业基地、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投入近30亿元推动城市扩容提质,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9%……展开常宁市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画卷,产业升级、民心党建、民生实事等方面亮点频闪。

      回眸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这些耀眼的成绩必将转化为再次出发的动力,未来五年,百万常宁人将凝心聚力,乘势而上,朝着“全省经济十强”迈进。

      “数”说常宁这五年

      面对经济新常态,常宁保持战略定力,全力以赴抓发展、稳增长,综合实力保持全省前列,2015年位居全省16位。“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2015年达269.6亿元;财政总收入实现翻番,较2010年增加8.3亿元,达16.3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较2010年43.3亿元翻了近两番,达160.8亿元;“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财政民生资金110.2亿元,是“十一五”的3倍。

      结构优化转换发展动力

      经济实力壮大的背后,是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撑。五年来,围绕产业发展主旋律,常宁市力促新型工业化转型,提升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经济增长方式成功转型,至2015年三次产业调整为         17.5:40.4:42.1。

      (水口山金铜综合回收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项目电解阳极整形机组带负荷试车)

      6月10日,水口山金铜综合回收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项目产出的第一块阴极铜板成功下线,标志着年产10万吨阴极铜的一期工程全线成功贯通投产。水口山金铜项目是衡阳工业发展史上单笔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它以海外铜资源为依托,项目达产后可形成200多亿元产值规模。

      这是常宁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缩影。在水口山工业园内,冶炼、化工、新型材料、高新技术产业等一大批围绕资源循环利用及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的企业,以“迁园调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为契机,加快实施循环改造,由原来零散的资源型、粗放型转向规模化、技术型,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网络,初步形成了铅锌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链、铜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链和共伴生稀贵金属深加工及应用产业链。日渐成熟的水口山有色循环产业园已跻身湖南省工业园区20强,成为湖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在经历脱胎换骨式的循环升级改造后,常宁市的传统产业已逐步走出困境: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家,总产值达192.8亿元。

      (图为蓬勃发展的茶叶产业,鼓起村民“钱袋子”)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两油两叶一加工”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给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五年来,新造油茶林16万亩,新建有机茶园5000亩,新建中药材基地5000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18家、家庭农场166家;“常宁油茶”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连续三年评为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优秀单位,获全省“生态有机茶之乡”称号,塔山山岚茶先后荣获省茶博会金奖和湘茶大赛金奖。

      近些年来,常宁市对旅游资源的巧妙打造与合理利用,让曾经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自然美景,开始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带动百姓增收的一驾强有力的马车。

      据常宁市旅游服务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800万人,总收入达21.5亿元。旅游资源也不断丰富完善,中田村列入全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利用示范村,天塘山、庙前分别被评为全国、全省特色旅游名镇,天塘山国家森林公园、天湖国家湿地公园获批,水口山工人运动陈列馆被评为国家2A级景区,印山景区正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民生账本彰显发展“福祉”

      “道路更宽敞了,城区学校更多了,农贸市场更整洁有序了,城市越来越漂亮了,真是一天一个变化呢!”常宁市民刘大爷激动地告诉记者。

      翻开常宁市近五年民生“账本”,一笔笔支出承载着浓浓爱民之情。近5年以来,常宁市始终把民生作为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大力气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从群众关心的小事、难事、急事做起,累计投入财政民生资金110.2亿元,是“十一五”的3倍。

      (常宁跻身“省级卫生城市”)

      城乡出行不再难,岳临高速建成通车,结束常宁市无高速的历史。抓住国省干线调整机遇,国道从无到有,增加2条,省道新增4条,国、省道“五纵三横”的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长13.6公里的城市一环全线贯通,城区交通大为优化,修建乡村公路517.42公里,实现水泥路“村村通”,土谷塘航电枢纽、松柏千吨级码头基本完工,立体交通网络初具规模。

      孩子们上学更加方便。5年来,常宁市认真落实教育黄线规划,新扩建10所城区中小学,新增城区中小学学位5000个,城区大班额问题逐步缓解;完成106所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出台并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师待遇全面提高,启动乡镇“两校一园”工程建设,“三通两平台”建设一期完成,提高了农村教育水平。

      百姓逐步实现宜居宜业。五年来,常宁累计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8840套,解决7984户家庭住房问题,改造农村危房7200户。五年来,帮助6563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 100%,开发公益性岗位4617个,宜阳工业园工业走廊聚集了一批像天衡玩具、荣诚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和增收。

      文化建设丰富发展“内涵”

      近年来,常宁市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促进。

      加强理论武装。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不断完善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讲全覆盖,坚定广大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正确引导舆论。加速推进新老媒体整合发展,积极对接中央、省主流媒体,既做好了树立正面典型、弘扬正能量的“加法”,也及时做正本清源、消除负面影响的“减法”,讲述了常宁好故事,传播了常宁好声音,树立了常宁好形象。

      实施文化惠民。因“常宁版画”,第三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成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初步形成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广播“村村响”工作经验在全省推介。四城同创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养成教育创全省示范点,“打黄扫非”力度加强,文化市场进一步清理。

      生态底色描摹发展“绿色”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近年来,常宁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守绿色发展理念,为群众打造了一个宜居宜业的新家园。

      生态保护守家园。启动天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开发和建设;南部山脉被列入环保部“南岭山地水源涵养重点生态功能区”。

      (城区新建污水处理厂)

      生态治理优环境。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取得实效,36个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考核项目全面完成,湘江流域治理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完美收官。曾家溪和康家溪治理、水口山重金属废水处理利用、松渔镉治理、重金属土壤治理等工程基本完成,真正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共建共生的科学发展之路。

      城乡绿化美城镇。围绕建设绿色常宁目标,开展绿化增量提质大行动,5年来,共绿化荒山31.6万亩。开展“万株乔木进宜城”、“千株乔木进集镇”活动,为市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